立陶宛的若萨法特圣人:一位为合一献身的圣人

下载PDF

在新礼仪日历中,今日(11月12日)庆祝若萨法特圣人的瞻礼;而在传统日历中,其纪念日为11月14日。

这位今日的圣人是一位修会会士兼主教,为东西方教会的合一献出了生命。在当今普世教会对话的背景下,人们常采取其他途径,并主张一种与若萨法特圣人所追求的不同的合一理念。让我们一同回顾他的生平。

若萨法特·昆采维奇于1580年出生在沃里尼亚(当时隶属于大波兰,现位于乌克兰西部)。他出身名门,父亲加布里埃尔是市议员。他以“约翰”为名在东正教接受洗礼。据说他自幼虔诚,曾蒙得天主的异象。

起初,约翰希望成为一名商人,于是迁居至立陶宛的维尔纽斯。但不久后,他感受到了修会生活的召叫,进入维尔纽斯的圣大额我略修会圣三修道院成为修士,并获赐修会名“若萨法特”。

要更好地理解他选择进入这座特定修道院的决定,了解些许历史背景会有所帮助。

自1054年大分裂以来,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大多数基督徒脱离了罗马教宗的权威,所谓的东正教由此形成。这一分裂延续至今,尽管部分东方教会已与罗马重新合一。1439年,佛罗伦萨公会议曾试图促成东西方教会的合一,并在短期内实现了这一目标,但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合一局面逐渐瓦解。

经过多年争论,1596年,大多数罗塞尼亚(东斯拉夫)东正教主教投票支持与罗马(即教宗)重新合一,并达成了《布列斯特合一协议》。根据该协议,罗塞尼亚教会承诺服从作为最高教宗的罗马教宗,同时保留自身的斯拉夫礼仪传统——可举行拜占庭礼仪、维持司铎婚姻的习俗、保有自身的教会法与教会管辖权,并在信仰宣认中保留特定的神学表述差异。

回到若萨法特的故事:他所进入的修道院是合一教会的一部分——已与罗马重新合一。因此,在深入研究相关议题后,《布列斯特合一协议》所确立的教会内部合一,成为若萨法特圣人的核心使命。

进入修道院五年后,他被祝圣为司铎。若萨法特过着热烈的灵修生活,拜占庭礼仪的美与内心祈祷(恒常重复短诵“耶稣基督,天主之子,求你怜悯我”)是他生命的核心。他对内心祈祷的践行极为勤勉,修士兄弟们称即便在睡梦中也能听到他轻声诵念这一祷文。

若萨法特神父是一位雄辩的讲道者,他满怀坚定信念,致力于使所有东正教信徒与罗马(即与最高教宗)共融。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进入修道院,他也成为众多人的神师,其讲道甚至打动了加尔文派信徒。

他坚信这种重新合一是天主的旨意,尤其在被任命为修道院院长、后来又担任波洛茨克大主教(管辖范围包括今白俄罗斯,即当时的罗塞尼亚地区)之后,更是以强大的说服力践行这一使命。

然而,他对教会合一的深切热爱遭到了激烈抵制。尽管他在修道院的工作成果丰硕,成功改革了修会生活,但主教的职责却成为他沉重的十字架。由于他的雄辩,东正教信徒称他为“灵魂的窃贼”——有人将此视为侮辱,也有人视之为荣誉称号,因为他成功将许多基督徒从分裂中引回正途。他甚至遭到罗马天主教徒的反对,尤其是波兰神职人员中的一部分,他们因希望各地统一采用罗马礼仪而反对《布列斯特合一协议》。

尽管面临阻力,在若萨法特圣人的影响下,《布列斯特合一协议》仍取得了成效,但很快便受到政治紧张局势的严重冲击。若萨法特主教立场坚定,清晰明确地捍卫自己的信念,他的座右铭是:“我要建造圣智(教堂),即便此刻就要牺牲性命。”

波洛茨克的东正教主教成为他的主要反对者。由于政治环境变化,西吉斯蒙德国王不再无条件支持合一运动,甚至在天主教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境内承认了东正教的教会层级,此后东正教信徒开始无所顾忌地反抗并驱逐“教宗派信徒”。

但他们并未就此满足,对被其称为“灵魂的窃贼”的若萨法特主教的仇恨尤为深切。1623年11月12日,若萨法特在牧灵巡视途中,被狂热的反对者残忍杀害。他是合一教会的第一位殉道者,以鲜血印证了自己的信仰见证。

如今教会合一的现状如何?是否仍有天主教徒主张东正教信徒应回归天主教?是否有人认为,尽管当今天主教教会在适应现代主义精神,但《布列斯特合一协议》或佛罗伦萨公会议所指明的道路,仍是天主所预定的合一途径?“回归式普世主义”的说法是否依然存在?

若萨法特圣人深知,为这一使命献出生命是值得的——一个东西方合一的教会,才能完整地见证基督信仰。

若萨法特圣人,求你为所有基督徒的真实合一祈祷,正如天主所期望的那样。阿们!

当日福音默想:https://en.elijamission.net/gratitud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