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了解今日圣徒的故事之前,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圣像破坏运动?
迦克墩公会议之后,东方教会内部就「是否允许以圣像描绘基督」引发争议。受伊斯兰教「上帝不可接近」教义的影响,反对圣像者主张,基督作为真神不可被具象化,且认为圣像过度强调了祂的人性。相反,圣像辩护者宣称,神的灵渗透于这看不见之神的可见表征中。公元726年,利奥三世皇帝颁布圣像禁令,下令销毁所有教堂与修道院中的圣像。
这些「圣像破坏者」(即反对圣像者)的立论依据是《旧约》中禁止为神造像的规定。这场激烈的争端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最终教会以具有约束力的方式明确:基督与圣徒的圣像可被敬礼,争端才得以终结。
数世纪后,这场争议在宗教改革分裂时期再度燃起。然而,流血冲突仅发生在东方教会。青年圣斯德望是圣像破坏运动迫害期间,为天主教信仰流血牺牲的杰出殉道者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的故事。
圣斯德望绰号「青年」,于公元714年安纳斯塔修斯皇帝统治时期出生在君士坦丁堡。他的父母家境富裕且虔诚,在敬畏上帝的氛围中抚养他长大。
16岁左右,父母将他托付给一位名叫若望的虔敬隐士照料。若望居住在附近的山中,负责管理分散在山间小隐修室中的其他隐士,形成了一个隐修团体。斯德望很快被若望接纳加入该团体,并成为他最喜爱的门徒。
若望临终前,预言了他们将遭遇圣像破坏者带来的苦难,随后在斯德望的怀中安然离世。斯德望被选为他的继任者,出色地履行职责。但随着门徒数量不断增加,他决定移交职务,退隐独居。
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全力推行圣像禁令及后续的圣像销毁行动。斯德望曾建议修士们退居沙漠以躲避迫害。然而,君士坦丁五世皇帝要求他认可公元754年所谓「君士坦丁堡第五届公会议」(希利亚会议)作出的圣像破坏决议。
斯德望通过使者明确表示不愿接受该会议的决议,因此遭到逮捕并被关押在一座修道院中,但由于战争局势,仅六天后便获释。
然而,他的苦难才刚刚开始。敌人试图破坏这位圣徒在民众中的声誉,他们想指控他与一名寡妇有不光彩的关系,并逼迫一名女奴作伪证指控他。但这位寡妇即便遭受鞭刑也坚定不移,申明斯德望的清白,并称他为圣徒。
之后,他们又设下另一个陷阱:皇帝早已禁止修道院接纳新门徒,却派了一名「假弟兄」向斯德望恳求入院。斯德望最终经不起这名伪装者的哀求,接纳了他。而此人一穿上修道服,便按照事先约定,装扮成修士逃往皇帝那里。皇帝趁机公开谴责斯德望违抗命令。
就这样,皇帝煽动民众反对斯德望,同时派遣一队武装人员前往斯德望居住的山中。他们驱逐了修士与隐士,洗劫了隐修院的建筑与教堂,将其纵火焚烧,彻底毁坏。他们强行将圣斯德望从隐修室中拖出,对他拳打脚踢、辱骂唾弃,施以多种非人道的虐待。不仅如此,他们还将他关押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座修道院中,并派遣多名圣像破坏派主教与官员对他进行审问,试图让他改变立场。
但他们的努力徒劳无功,斯德望有力地驳斥了每一个圣像破坏派的论点,并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随后,皇帝将他流放到赫勒斯滂海峡的普洛孔涅苏斯岛。
流放期间,斯德望选择居住在一个偏僻的洞穴中,以草药为食。不久后,同样遭到驱逐的门徒们再次聚集到他身边,形成了一个隐修团体。这位上帝的仆人过着日益简朴的生活,行过许多奇迹,为真理作见证,并不放过任何机会宣扬敬礼圣像的正当性。
但皇帝并未罢休。两年流放之后,他下令将斯德望戴上镣铐带回君士坦丁堡,关押在一间挤满修士的地牢中。几天后,皇帝召见他,愤怒地质问:「践踏圣像就是践踏耶稣吗?你为何视我们为异端?」圣徒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一枚印有皇帝肖像的钱币,问在场的人:「有人践踏这枚皇帝的肖像,应受何种惩罚?」众人齐声喊道:「最严厉的惩罚!」圣徒说:「哦,盲目的人们!侮辱尘世君王肖像的人尚且应受惩罚,那将天国君王肖像投入火中的人,难道不该受惩罚吗?」
但皇帝依然固执己见,下令将他鞭笞至死。然而,行刑者拒绝执行。随后,其他人接替他们跑到地牢,将圣徒拖过城市的街道,对他拳打脚踢、投掷石块。当经过圣德奥多勒教堂时,圣徒恭敬地低下头,一名男子用一块木头猛击他,直至他身亡。
就这样,本想以修士身份侍奉主的青年圣斯德望,成为了敬礼圣像正当性的见证者。这一敬礼方式后来由公元787年的尼西亚第七届大公会议明确界定并批准,特兰托公会议也再次确认了这一教义。
当日福音默想: https://cn.elijamission.net/2023/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