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纪念一位早期教宗,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加理多一世教宗(公元160年出生,公元222-223年逝世)。
他一生的诸多事迹仍不为人知,而其强硬的反对者是记载他生平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部分细节可能因这些人的敌意而带有偏见。
据信,加理多是奴隶之子。公元2世纪末,一位名为卡利菲卢斯的基督徒募集资金以援助孤儿与寡妇,并将这笔资金的管理之责托付给了他的奴隶加理多。然而,加理多不慎遗失了全部资金,因恐惧而逃亡,后被抓获并送回主人身边。尽管他后来再度获释,却在一座会堂引发争端,由此遭到逮捕,并被流放至撒丁岛的矿场服苦役。幸得同情基督徒的皇后求情,加理多再次获释。随后,基督徒将尚在病中康复的加理多托付给维克托教宗照料。公元199年左右维克托教宗离世后,加理多继续服侍其继任者则斐琳教宗,且由则斐琳教宗祝圣为执事。
在当时,执事一职肩负重要职责。加理多受命管理规模庞大的地下安葬场所——地下墓穴,如今这些墓穴仍以“加理多地下墓穴”之名为人所知。则斐琳教宗逝世后,加理多当选为教宗。
他的主要反对者包括希波里特与德尔图良:希波里特是一位罗马司铎,曾自立为对立教宗;德尔图良起初是正统的作家与神学家,最终却归附了孟他努派异端。
加理多一世教宗是杰出的福传者,引领众多人归入真信,却被指责对罪人过于宽容。当时,教会内部就如何对待公开犯罪后悔改的基督徒展开争论,这类基督徒可能曾加入异端教派、犯有通奸罪,或遵行皇帝颁布的命令,向皇帝及罗马诸神献祭。希波里特等基督徒主张某些罪行不可赦免,而加理多则认为,悔罪者通过告解可重新归入教会。此外,他还允许罗马贵族与奴隶缔结有效的婚姻。
反对者指责他纵容罪恶,但这一指控事实上与真相不符。他坚定主张,无论罪行何等严重,天主的仁慈都能临在于一切罪过之上。值得感恩的是,这一理念至今仍在教会中盛行。
加理多确立了“圣灰礼仪星期三”及三个星期六守斋的习俗,且是首位主持教堂绘画装饰的教宗。他竭力提升罗马主教在整个教会中的影响力,即便当时教宗首席权尚未得到明确界定。
他的事迹向我们昭示,天主如何借着他身为奴隶的经历及所承受的苦难,使他敞开心扉去关怀他人的需求。加理多不仅关注人们的物质匮乏,更体察到深陷罪恶之人的灵性困苦——而这正是真爱不可或缺的层面。《圣经》多次见证,只要人悔改,天主便愿意对其施以仁慈、赦免其罪过。罪人实处于悲惨的境地!从这一意义而言,加理多教宗对忏悔的价值及天主仁慈的重视,无疑是他的一大功绩。
在当今教会中,“仁慈”是常被提及的话题,但我们必须明确:仁慈与淡化罪恶绝不能并存。人唯有悔改、离弃恶行,仁慈才能进入其心,改变其生命。
加理多在担任教会职务之前,便已明白这一道理,并成为一位“仁慈的教宗”。他最终以殉道为自己的服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亚历山大·塞维鲁皇帝统治时期,基督徒遭受迫害:一位名为卡勒波狄乌斯的罗马司铎遭受酷刑后,被人系上磨石投入台伯河。加理多教宗找到他的遗体,将其安葬于一处地下墓穴。据传统记载,卡勒波狄乌斯曾向加理多显现,预言他不久也将殉道。不久之后,加理多被捕,先被囚禁禁食一周,随后遭受酷刑,最终被人系上石块投入深井。后来,人们找到他的遗体,将其安葬在卡勒波狄乌斯墓旁。公元9世纪时,二人的遗骸被迁葬至特拉斯特维莱的圣母大殿。
加理多圣徒,求你为我们及整个教会祈祷,使教会在传扬真道时,既满怀热忱地彰显仁慈,又始终持守不变的真理。
今日读经默想:https://cn.elijamission.net/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