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关注追随基督内在灵修之路的人,很快便会接触到阿维拉的德兰——1970年,保禄六世教宗将她册封为“教会圣师”。
德兰于1515年3月28日出生,是堂·阿隆索·桑切斯·德·塞佩达第二次婚姻中的第三个孩子。她自幼便被视为虔诚的孩童,父母常通过让她阅读适宜的书籍、聆听圣道宣讲(尤其关于敬礼圣母及圣徒传奇的内容),鼓励她坚守信仰。
1531年,16岁的德兰被父亲送往阿维拉的奥斯定会修道院接受进一步教育,却因患病,在18个月后不得不离开。
1535年11月2日,她进入阿维拉的加尔默罗会“圣母领报修道院”——当时院中共有140位修女。一年后,她发初愿;次年,她完成终身圣愿的宣发。发愿之后,一种内在的喜乐充盈她的心灵,且从未离她而去。
疾病伴随了这位圣徒的一生,而一场严重的疾病,最终借着圣若瑟的转祷得以痊愈。
德兰愈发深入地领悟到“内在祈祷”的真谛,并开始践行这一灵修方式——这或许是受方济各会会士弗朗西斯科·德·奥苏纳著作的启发。但彼时,她在修道院的生活尚未完全以天主为中心。她曾这样描述这段时期:“我的灵魂处于全然疲惫的状态。即便它渴望摆脱那些已养成的坏习惯,这些习惯却仍搅得它不得安宁。”
然而,上主在她已踏上的灵修之路上,赐予她更深的皈依。她见证道:
“有一天,我走进祈祷室,看到一幅为敬礼而供奉的圣像——那是为院中庆祝某个节日而摆放的。圣像上的基督遍体伤痕,那份神圣的感染力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因它清晰展现了祂为我们所承受的苦难。想到自己对这些伤痕几乎毫无感恩之心,我内心的情感汹涌澎湃,仿佛心都要被撕裂。我泪流满面地俯伏在祂面前,祈求祂赐我力量,让我从此再也不冒犯祂。”(《自传》第九章)
这次皈依彻底改变了圣徒的生命,周围的人都能清晰察觉。她从一位专注于自身救恩的修女,转变为一位致力于他人救恩的引领者。在天主的指引下,德兰的灵修生命不断成长,她的教导与生命见证,至今仍是寻道者的一盏明灯。
在这场内在生命的转变中,她领受了上主赋予的使命——创办一座修道院。
“一次领圣体后,上主陛下催促我全力以赴完成这项使命,并给予我美好的应许:这座修道院的建立不可拖延;它将为祂成就极大的事工;修道院要以‘圣若瑟’为名;祂会亲自在一扇门守护我们,圣母则在另一扇门守护;基督将居住在我们中间;这座修道院会如星辰般绽放耀眼的光芒。”(《自传》第32章第11节)
今日,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回望她所创办的众多修道院,祈求它们不被试图掌控修道院的现代思潮所侵蚀——这种思潮已然渗透部分修道院。愿德兰在异象中所见的“守护者”,守护加尔默罗修会!
若不提及她的灵修教导,对这位圣徒的简要介绍便不算完整。《心灵堡垒》(又译《 Interior Castle》)或许是她最广为人知的著作,书中她将灵魂比作一座城堡,天主在其最深处设立宝座,并详细描述了灵魂迈向与天主合一的历程。在此,我们简要探讨《心灵堡垒》中的前三个“居所”(灵修阶段):
通过祈祷与默观,人进入第一个居所,学习与天主共处。在这一阶段,认识自我与谦卑是重要的陪伴。但此时的居所中仍充满“喧嚣”,世俗的事物不断侵入。德兰列举了其中一些:对财物的追求、忧虑、对声望的渴望、放纵无度与忙碌操劳。因此,第一个居所仍处于相当昏暗的状态。
那些持续回应“内在生命”召唤的人,会进入第二个居所。在此,人必须坚毅地抵抗世俗的诱惑,经历艰难的斗争。但靠着天主的助佑与坚定的信仰,人定能得胜。
进入第三个居所后,第二个居所中的艰难斗争便会过去。人会在内在生命中喜乐,并乐意退隐祈祷。但此时存在一种危险:因已克服斗争,便渴望从天主那里获得特殊的恩宠。在此阶段,人必须警惕“灵修骄傲”,避免认为自己已取得很大进步——否则便会变得固执,不愿受教。谦卑是此处明智的指引:人不仅要舍弃世俗的财物与诱惑,还需放下对天主赏报的任何索取之心。
当人走过前三个居所后,便已做好准备,使天主能按祂的旨意,向人启示超性的真理。但这些始终是天主的恩赐,而非人的功绩。关于后续的灵修阶段,我们将另作探讨。
最后我们献上祷文:
天主,我们的救主,求祢俯听我们:愿我们在庆祝祢的圣女德兰庆节之时,既得她圣道的滋养,也蒙她虔诚孝爱之情的指引。以上所求,是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今日福音反思链接:https://cn.elijamission.net/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