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2:22-40
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耶穌的父母——若瑟和瑪利亞,便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就如上主法律所吩咐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並該照上主法律所吩咐的,獻上祭品:一對斑鳩或兩只雛鴿。
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默盎。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他曾蒙聖神啟示:自己在未看見上主的受傅者以前,決見不到死亡。
西默盎因聖神感動,進入聖殿;那時,抱著嬰孩耶穌的父母正進來,要按照法律的慣例,為耶穌行禮。西默盎就雙臂接過耶穌,讚美天主說:
“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吧!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在萬民前準備好的救援: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嬰孩耶穌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西默盎所說關於耶穌的這番話。
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興,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又有一位女先知亞納,是阿協爾支派法奴耳的女兒,已上了年紀。她出嫁後,同丈夫住了七年,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她齋戒祈禱,晝夜事奉天主,總不離開聖殿。正在那時候,她也前來稱謝天主,並向所有希望耶路撒冷得到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
耶穌的父母按照上主的法律,辦完了一切,便返回加裏肋亞,他們的本城納匝肋。
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
主誕生後40天,我們在敬拜礼仪中再次看到嬰孩耶穌和祂的父母。在梵二礼仪改革前,圣诞季一直要延续到今天,即使现在,一些教会仍然会将圣诞马槽保留到献主节。
嚴守律法的耶穌父母,特地將嬰孩耶穌帶到耶路撒冷奉獻給天主,並獻上祭品。這時,他們與年老的西默盎相遇,正如經文所說,聖神在他身上。
“聖神在他身上”含義深刻,意味著西默盎完全活於恩寵之中,而這恩寵深深影響了舊約忠實的信眾。在聖神光照下,他認出耶穌是默西亞,這非常關鍵,天主向西默盎揭示了這嬰孩的真實身份:以色列的救主。
是神聖讓我們認識到耶穌究竟是誰,懂得祂與其他先知或智者的區別。即使我們從小就信耶穌,在信仰內長大,知道耶穌是天主子,這同樣緣於聖神的運作。因著信德,我們能夠懂得許多別人所不能懂的事。比如經驗到在聖神內認出耶穌,或見證了他人認出耶穌的那一刻,我們就能懂得那種內心充滿喜悅的感受,那喜悅來自與耶穌的相遇,是生命發生改變的喜悅。
西默盎雙臂接過嬰孩耶穌,他讚美天主的言語至今在夜禱對經中念頌: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吧!”
西默盎認出耶穌時,內心在想什麼?無論如何,我想將此詮釋為以色列人的預言:即使到了追隨天主之路的“暮年”,他們亦會認出前來拯救以民和全世界的那一位。
瑪利亞與若瑟的“驚異”表明,他們對耶穌的瞭解越來越多,既透過自己,亦通過他人對祂的講論。
西默盎對瑪利亞講述的話非常重要:“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興,並成為反對的記號。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刺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這些話表明耶穌降臨事件的決定性顯而易見。與耶穌的相遇,讓人從冷漠中解脫,來到偉大的真理面前,而真理現在有了具體的樣貌。耶穌是不是天主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人必聽從祂,跟隨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簡單地將與祂的相遇歸結為生命中又一件不帶來任何改變的事情。
但,事實上,內心隱秘的思想因此而顯露了出來,透過人對待耶穌的立場,表達出人是否真的在探尋真理、是否與人性最深的層次相符合、是否在尋求天主。主耶穌在與猶太人的辯論中明明白白地說:“假如天主是你們的父親,你們必愛我,因為我是由天主出發而來的,並不是由我自己來的,而是那一位派遣了我。為什麼你們不明白我的講論呢?無非是你們不肯聽我的話” (若 8:42-43)
人隱秘的思想就這樣被顯露出來!當然,這必須要與耶穌有真正的接觸。許多人根本就從未聽說過耶穌,另一些人已依附於另一種宗教,而這些宗教甚至可能反對耶穌(猶太教),不承認耶穌的真實身份(伊斯蘭教),或只將耶穌包括進自己的信仰體系,而不了解祂獨特的天主位格(印度教或佛教)。
一些人獲有承認耶穌的恩寵,而另一些人卻沒有,這仍是個奧秘。這唯有天主才知曉的答案,我們勿用花太多心思去假裝理解或判斷,從而圖增混亂。
但,這確實給已經認識默西亞的人帶來了責任。越瞭解耶穌,責任越大。我們心中當燃起愛火,引領我們去宣告耶穌默西亞——許多人仍在等待著的救主。
這燃燒的愛是聖神的臨在,聖神與我們一同帶領人們朝向基督!與耶穌的相遇會以多種方式發生,而我們必須非常清楚的是,耶穌降生成人是為救贖子民,帶領我們回返天鄉,歸於天父。
完成這偉大使命是教會承擔的艱巨任務,遠遠超越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協作。將這使命相對化、或是放棄,都是在違背主耶穌的命令:“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 (瑪 2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