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徒大事錄之「返回安提約基雅與首場爭議」

下载PDF

《宗徒大事錄》14:20b-28

次日,他同巴爾納伯往德爾貝去了。他們在那城傳了福音,立了許多門徒,就回到里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堅固門徒的心神,囑咐他們務要堅持信仰,並說:「我們進天國,必須經過許多磨難。」他們在各教會中,為他們選立了長老,以祈禱和禁食,將他們託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以後他們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他們在培爾加講了道,就下到阿塔肋雅,從那裡乘船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曾在這裡被託於天主的恩寵,作他們已完成的工作。他們來到以後,聚集了教會,述說天主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並怎樣為外邦人開了信德的門。他們同門徒們住了不少時候。

宗徒們所到之處,許多人接受了信仰,新生的教會在主的恩寵中成長。巴爾納伯和保祿不但前往新地方,也回到那些已傳過教的城市,為在信仰上堅固新皈依者。宗徒們沒有忘記告訴信眾,在跟隨基督的道路上會遇到磨難:「我們進天國,必須經過許多磨難。」

對於今天事奉主的我們,這些話提醒我們正在參與一場戰鬥。保祿和巴爾納伯在傳教旅程中親身經歷了這一點。但直到今天,真正願意為福音服務的人,必須樂意為真理承受痛苦和辛勞。這並不意味我們該主動尋找苦難(雖然可能有某些靈魂蒙特別召叫如此行),但如果主把苦難放在我們的道路上,我們也不能逃避。

今日的讀文強調,宗徒們以祈禱和禁食選立長老。遺憾的是,後一種實踐在我們天主教會的生活中已大體消失。許多世紀以來,身體的禁食作為一種克苦操練被實行,只是近幾十年來越來越不常見。耶穌自己指出,有些種類的魔鬼只能以禁食和祈禱驅逐(谷9:29)。當以正確的態度實行時,禁食是一種在靈性上堅強我們、懇求恩寵並向主獻上犧牲的方式。

當宗徒們回到安提約基雅,向教會述說他們傳教旅程如何豐收時,眾人都歡喜主「為外邦人開了信德的門」。然而,初期教會中興起了一場重大爭議。讓我們聽《宗徒大事錄》的記載:

「可是有幾個人從猶太下來,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梅瑟的規矩受割損,不能得救。』保祿和巴爾納伯與他們起了激烈的爭論和辯駁,於是保祿、巴爾納伯和其他一些人,被指定往耶路撒冷去見宗徒和長老,討論這問題。他們由教會保送,經過腓尼基和撒瑪黎雅,敘述外邦人的歸化,使眾弟兄都非常喜樂。他們到了耶路撒冷,受到教會、宗徒和長老的歡迎,就述說天主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但有幾個屬法利塞黨的信徒起來說:『必須給他們行割損,囑咐他們遵守梅瑟的法律。』」這問題將對其後的整個傳教事業具有決定性。歸根結底,問題在於主是否賜予外邦人「直接」得救的途徑,還是如那些已信仰基督的法利塞黨代表所要求的,他們必須先按梅瑟法律受割損。經過激烈討論,伯多祿隨後發言說:

「經過長久辯論以後,伯多祿起來對他們說:『弟兄們!你們知道:在初期,天主在我們中揀選了我,使外邦人藉我的口聽到福音的話而相信。知道人心的天主,為他們作了證,賜給他們聖神,就如給了我們一樣;又沒有分別我們與他們,因信德潔淨了他們的心。現在,你們為什麼試探天主,把我們祖先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上呢?我們相信,我們得救是由於主耶穌的恩寵,他們也是如此。』」(宗15:7-11)

正如我們所見,伯多祿的話舉足輕重。加上保祿和巴爾納伯敘述天主在外邦人中所開始的工作,於是問題得以決斷。雅各伯看出伯多祿的話符合先知的道理,遂宣佈了最後的決定:

「所以我的意見是:我們不應當使那些歸依天主的外邦人為難,而只應寫信囑咐他們戒絕偶像的玷污、姦淫、窒息的動物和血。」(宗15:19-20)

多虧這一明智的決議,向外邦人的傳教事業未受阻礙,得以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