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貪婪

下载PDF

列王紀上  二一,1-16
那時候,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在依次勒耳,靠近撒瑪黎雅王阿哈布的宮殿,有一座葡萄園。阿哈布對納波特說:“把你的葡萄園讓給我吧!我要用它做菜園,因為靠近我的宮殿;我願拿一個更好的葡萄園來與你交換;或者,如果你願意,我也可以照葡萄園的價值給你錢。納波特回答阿哈布說:“上主不准我把祖產讓給你!“阿哈布由於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對他說的話:“我決不把祖產讓給你。”便悶悶不樂地回到宮中,躺在床上,轉過臉去,不肯吃飯。他的妻子依則貝耳來見他,問他說:“你為什麼心裏這樣憂悶,連飯都不肯吃?”阿哈布回答說:“因為我對依次勒耳人納波特說:請將你的葡萄園按時價賣給我,或者如果你願意,我可以拿另一個葡萄園來和你交換;他卻回答說:‘我決不把我的葡萄園讓給你。’”他的妻子依則貝耳對他說:“你真會統治以色列!只管起來吃飯,心情愉快,我必把依次勒耳人納波特的葡萄園交給你。”依則貝耳便以阿哈布的名義寫了一封信,蓋上君王的印,送給與納波特同住一城的長老和官紳,信上寫道:“你們要宣佈禁食,叫納波特坐上民眾的首位,然後再叫兩個流氓坐在他的對面,作證控告他說:‘納波特辱罵了天主和君王’;你們就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那些與納波特同住在一城的長老和官紳,便照依則貝耳吩咐他們的,照她送給他們的信上所寫的做了:宣佈禁食,叫納波特坐上民眾的首位,兩個流氓前來坐在他的對面,當眾作證控告納波特辱罵了天主和君王。民眾便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然後派人告訴依則貝耳說:“納波特已經被石頭砸死了。”依則貝耳聽說納波特已經被石頭砸死了,就對阿哈布說:“你起來,去佔領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先前不肯照時價賣給你的葡萄園,因為納波特已經不在人世了,他已經死了。”阿哈布一聽說納波特死了,就起身到依次勒耳人納波特的葡萄園去,佔有了它。

貪婪與濫權會產生多少罪惡?!這兩個因素在今天的故事中結合成一個致命組合,迅速地產出了謀殺無辜的想法。

聖經偉大的現實主義特質,不向我們隱瞞人心的黑暗深淵,並邀請我們吸取教訓:人心最狡猾欺詐,已不可救藥;誰能透識?” (耶17:9)耶穌亦指出,一切邪惡都來自人心(參穀7:21-22)。

那麼,我們能對貪婪說些什麼?

在今天的經文中,我們看到阿哈布不願意接受納波特拒絕賣給他葡萄園的理由;儘管這些理由動機高尚,因為納波特願意尊重自己祖先的遺產。納波特的拒絕與國王的 “想要擁有 “相衝突;也就是說,與國王的私欲相衝突。阿哈布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他的反應是憤恨,儼然自己受到了冒犯。這意味著他不克制,更沒克服貪婪,最終迫害了阻礙他欲望的人。

怎樣才能處理內心可能仍然存在的貪婪傾向呢?

首先,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感知貪婪。值得澄清的是,貪婪不僅限於物質,亦可擴展到智識或精神領域。”想要擁有”,在極端情況下成為了貪婪,伴隨著對自我的過度重視及對自我生命的過度期望。聖經藉著保祿宗徒,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去抵制這種態度。保祿在致弟茂德書中寫道:

的確,虔敬是一個獲利的富源,但應有知足的心,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界上,同樣也不能帶走什麼,只要我們有吃有穿,就當知足。 至於那些想望致富的人,卻陷於誘惑,墮入羅網和許多背理有害的欲望中,這欲望叫人沉溺於敗壞和滅亡中。”(第前6:6-9)

 意識到人在俗世的短暫,且俗世之物都不能帶入永恆,將幫助我們給予俗世利益應有的地位,即使對俗世利益無序的依戀會傷害我們,剝奪我們的自由。並且,如果我們變得貪婪,在物質財富中尋求自我的安全與幸福,這種傷害就更甚,最終成為痛苦的幻覺。

因此,宗徒的建議將幫助我們抑制貪婪:”只要我們有吃有穿,就當知足“。每當陷入 “想要擁有 “的焦慮,或更多的時候,屈服於這種焦慮時,就應該想想聖保祿說的這些話。

這同樣適用於知識和精神方面。無論這些對我們多麼有益,多麼重要,都不能被內心貪婪的污點玷污,也不能讓這些佔據我們生命的中首置。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修會或神學院,讓知識優於對人靈的培育,從而降低天職的超越性,那將會特別可悲。

貪婪的心理是一種內在的空虛,與缺乏自尊有關。過多的物質及對物質的貪欲似乎能填補這空虛,並賦予人某種價值,使其在俗世得到認可。這同樣適用於智識方面的利益….

一切罪惡的根源——如聖保祿所說,就是貪婪——那麼也必須克服導致我們向此墮落的傾向。既不能用物質利益亦不能用智識益處來填補內心的空虛! 內心深處,靈魂將依然空虛,不得滿足…… 唯有通過祈禱及與天主的內在結合——連同祂提供給我們的所有幫助,如聖事——內心深處才會被天主的存在充滿,痛苦的空虛才能被克服。天主允許我們感受到這種空虛(只要我們不不斷地掩飾它),因此,只有在我們與祂的關係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個人的價值並不來自所擁有的物質及知識財富。相反,最大最深的價值在於,我們是按照天主的模樣受造,我們為祂所愛。唯有藉這一確定性,我們才能找到生命真正的安全,才能獲得使用俗世之物的自由,讓它們為我們服務,而不是傷害我們;亦不會用財物來衡量個人價值,或將生命的安全置於之上。

因此,我們被要求讓這一真理在內心更深地紮根,抵制貪婪的每一種表現,並在天主的幫助下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