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圣言的果实

下载PDF

聖路加福音 8:4-15

那時,有大夥群眾聚集了來,並有從各城來到耶穌跟前的。耶穌就用比喻說:“有一個撒種子的,出去撒種子,他撒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就被踐踏了,並有天上的飛鳥把它吃了。有的落在石頭上,一長起來,就乾枯了,因為沒有濕氣。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同它一起長起來,把它窒息了。又有的落在好地裏,長起來,結了百倍的果實。”他說完這些話,就高呼說:“有耳聽的,就聽吧!”

耶穌的門徒問他這比喻有什麼意思。他說:“天主國的奧秘,是給你們知道的;對其餘的人,就用比喻,使那看的,卻看不見;聽的,卻聽不懂。這比喻的意思是:種子是天主的話。那些在路旁的,是指那些人聽了,隨後就有魔鬼來到,從他們心中把天主的話奪去,使他們不至信從而得救。那些在石頭上的,是指那些人,他們聽的時候,高興地接受天主的話,但這些人沒有根,暫時相信,一到試探的時候,就退避了。那落在荊棘中的,是指那些聽了的人,還在中途就被掛慮、錢財及生活的逸樂所蒙蔽,沒有結出成熟的果實。那在好地裏的,是指那些以善良和誠實的心傾聽的人,他們把天主的話保存起來,以堅忍結出果實。 Read More

为信仰打这场好仗

下载PDF

弟茂德前書  6:2-12
親愛的:你要把這些事教訓人、勸勉人。如果有人講異端道理,不遵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健全的道理,和虔敬的教訓,他就是妄自尊大,一無所知,是專好辯論和舌戰的人;由此產生嫉妒、爭吵、謾罵、惡意的猜疑,以及心術敗壞,喪失真理者的口角;他們以虔敬為獲利的門路。的確,虔敬而知足是獲利的途徑,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界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吃有穿,就當知足。至於那些想致富的人,就陷於誘惑和羅網中,許多人墮入悖理而有害的私欲中,使人沉溺在敗壞和滅亡中,因為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些人曾因貪財而背棄了信仰,受了許多刺心的痛苦。
你這身為天主的人,要躲避這些事;要追求正義、虔誠、信德、愛德、忍耐和良善,要努力為信仰打這場好仗,要爭取永生:你正是為這永生而蒙召的,又在許多證人面前宣示過美好的誓言。 Read More

致力于合一

下载PDF

厄弗所人書 4:1-7,11-13
弟兄們:我這在主內為囚犯的懇求你們,行動務要與你們所受的寵召相稱,凡事要謙遜、溫和、忍耐,在愛德中彼此擔待,盡力以和平的聯繫,保持心神的合一,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他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但我們各人所領受的恩寵,卻是按照基督賜恩的尺度。就是他賜與這些人作宗徒,那些人作先知,有的作傳福音者,有的作司牧和教師,為服務聖徒,使之各盡其職;為建樹基督的身體,直到我們眾人都達到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成為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

我們反復默想了使命,今天的讀經也敦促我們牢記聽從基督呼召的責任與尊嚴。聖保祿告誡整個厄弗所團體要有來自天主的合一。當所有成員努力做到謙遜、溫和、忍耐,就都為合一做出了貢獻,踐行這些屬靈的態度,能對維持基督和平的紐帶起到決定性貢獻。 Read More

忠信至死

下载PDF

读经摘选为纪念圣金大建、丁保禄及其他殉道同伴

路9:23-26

他又对众人说:“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天天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纵然赚得了全世界,却丧失了自己,或赔上自己,为他有什么益处呢?谁若以我和我的话为耻,将来人子在自己的光荣,和父及众圣天使的光荣中降来时,也要以这人为耻。

我们在昨天的默想中谈到了雅纳略,并正确地赞扬了殉道者的见证。今天,教会再次纪念殉道者:一群韩国殉道圣人。我们有必要简要地谈一谈韩国的福传历史,尤其谈谈那些为福音献出生命的基督徒。韩国福传史具有这样一个特点:福传是由平信徒进行,基督徒团体长期没有司祭。然而,基督教信仰得到广泛传播,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使在教友们没有或仅有极其少数神父的不利条件下,信仰也能生存甚至扩大。我们不知道信徒的未来时代会怎样,甚至有可能会遭受敌基督或最后的敌基督统治,会受到世界性迫害。然而,韩国基督徒的表样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切情况下坚守信仰。天主会给予我们赏报! Read More

期待永恒

下载PDF

希伯来书 10:32-36

读经摘选为纪念圣雅纳略

请你们回想回想先前的时日,那时你们才蒙光照,就忍受了苦难的严厉打击:一方面,你们当众受嗤笑、凌辱和磨难,另一方面,你们与这样受苦的人作了同伴。的确,你们同情了监禁的人,又欣然忍受了你们的财物被抢掠,因为你们知道:你们已获有更高贵且常存的产业,所以千万不要丧失那使你们可得大赏报的勇敢信心。原来你们所需要的就是坚忍,为使你们承行天主的旨意,而获得那所应许的。

 今天,教会纪念在戴克里先迫害天主教期间殉道的贝内文托主教圣雅纳略。他和他的执事非斯都、西德里乌斯以及其他一些基督徒一同被扔给野兽残食。野兽没有伤害他,最终他被斩首。一直到现在,每年的9月19日,那不勒斯都会重现“圣亚纳略奇迹”:保留在玻璃瓶中干涸的圣亚纳略的血液会完全液化。 Read More

天主愿意所有人得救

下载PDF

弟茂德前书  2:1-8
首先我劝大家,要为所有的人恳求、祈祷、转求和谢恩,也要为各国元首和所有执政的人祈祷,使我们能安居乐业,度虔敬和端庄的生活。这种祈祷原是美好的,是我 们的救主天主所悦纳的,因为他愿意所有的人得救,并充分认识真理。因为天主只有一个,在天主与人之间也只有一位中保,就是降生成人的基督耶稣。他为全人类奉献了自己,作了赎价:这件事在所预定的时期已经证实了,而且我也是为了这件事,被立为宣道者和宗徒,向外邦人传布信仰和真理。我说的是实话,并非谎言。
我希望男人们在各地要举起圣洁的手祈祷,不应发怒和争吵。 Read More

克服愤恨与怒气

下载PDF

德训篇  27:33-28:9
忿恨与生气,二者都是可憎恶的,罪人却常常如此。报仇的人,必要遭遇到上主的报复,上主必要保留他的罪。你要宽恕你邻人的过错;这样,你祈祷的时候,你的罪恶也会得到赦免。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怀怒,怎能向上主求饶呢?对同类的人没有慈爱,怎能为自己的罪过求赦免呢?他既是血肉的人,竟然怀怒,而向天主求赦罪之恩,谁能赦免他的罪呢?你要记得最后的结局,而停止仇恨;你要记得腐烂与死亡,而遵照诫命生活。你要记得天主的诫命,不要向人发怒;你要记得至高者的盟约,宽恕别人的过错。

这段经文与今天的福音密切相关(玛18:21-35),耶稣通过无情仆人的比喻,让伯多禄明白他必须原谅自己的兄弟七十个七次。经文指的是对近人的愤怒和怨恨,而不是看到天主被罪冒犯而引发的“神圣的义怒”。作为后一种愤怒的表达,犹太人会撕裂自己的衣服。 Read More

跟随主的声音

下载PDF

圣高内略(S.Cornelius)教宗
圣西彼廉(S.Cyprianus)主教殉道  纪念

若17,1a.11b-19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便舉目向天說:“父啊!時辰來到了,求你光榮你的子,好叫子也光榮你。聖父啊!求你因你的名,保全那些你所賜給我的人,使他們合而為一,正如我們一樣。當我和他們同在時,我因你的名,保全了你所賜給我的人,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喪亡之子,沒有喪亡一個,這是為應驗經上的話。但如今我到你那裏去,我在世上講這話,是為叫他們的心充滿我的喜樂。我已將你的話授給了他們,世界卻憎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於世界,就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我不求你將他們從世界上撤去,只求你保護他們脫免邪惡。他們不屬於世界,就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求你以真理祝聖他們;你的話就是真理。就如你派遣我到世界上來,照樣我也派遣他們到世界上去。我為他們祝聖我自己,為叫他們也因真理而被祝聖。 Read More

痛苦聖母

下载PDF

我們今天慶祝的聖母瑪利亞瞻禮,可以追溯到西元1721年教宗本篤十三世提出的 “七苦瑪利亞 “瞻禮。

東方教會從最初的幾個世紀就一直崇敬痛苦聖母,偉大的詩人敘利亞的聖厄弗冷(Ephrem the Syrian +373)就曾頌唱十字架下的聖母,大量古代基督徒作者亦描繪了瑪利亞的悲哀,這些文字成為了東方禮的一部分。因此,東方早在6世紀,對十字架下的瑪利亞的描繪就很普遍。

另一方面,西方教會在12世紀才開始傳揚聖母瑪利亞的奉獻。成立於1233年的聖母僕從會(Servites),對 “Mater Dolorosa “的崇敬為大部分基督徒所熟知。此時,亦誕生了著名的痛苦聖母讚美詩 “Stabat Mater “。自中世紀以來,對聖母瑪利亞的崇敬深深紮根人心中人們建立起立聖地,立起膝上放著從十字架上取下的耶穌的聖母塑像。 Read More

愛之得勝

下载PDF

引:我們今天慶祝的“光榮十字聖架節”起源於 335 年。那一年的 9 月 13 日,經過多年建設,一座大教堂在耶路撒冷莊嚴祝聖,並被稱為“聖墓大教堂”或“復活教堂”。西元 320 年 9 月 13 日,君士坦丁(Emperor Constantine)在他母親海倫娜(St. Helena)發現耶穌十字架後建造了這座教堂。
335 年 9 月 14 日,即教會獻祭儀式後一天,聖十字架首次向人們展示,並受“尊崇”。當時的耶路撒冷大主教馬卡留斯一世,在當天尊崇聖十字架,他“舉揚”十字聖架,使所有人都能看見、尊崇它。因此瞻礼命名為:“光榮十字聖架”

 

若望福音 3:13-17

 那時候,耶穌對尼苛德摩說:“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他內獲得永生。”

天主竟然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