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路加福音 10:38-42
那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對這段經文通常和正確的解釋是,默想層面必須在我們的生命中佔首要地位,甚至高於行動。因此,默想的團體——也就是那些完全致力於祈禱及內在改造的團體——在教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例如,在法國大革命動盪時期,默想派不再被容忍,被要求將他們的修道院轉變為提供教育、保健等等的活躍團體,因為人們不理解內在生命的維度。
事實上,人如果遠離天主,首先就會反對默想,因為只有信仰的眼睛才能認知這條路的成果。可以說,默想脫離了本性生活的邏輯。聖保祿說得很對:”然而屬血氣的人,不能領受天主聖神的事,因為為他是愚妄;他也不能領悟,因為這些事只有藉聖神才可審斷”(格前2:14)。人由於不理解天主的事情,他首先就会将攻对准對這種最榮耀天主的、完全以天主為中心的生命形式,其中天主與人之間愛的親密關係以特殊的方式得到了反映。
聖瑪爾大也必須接受主的糾正,才得以更深刻地理解。當然,她原以為耶穌會支持她讓妹妹來幫忙家务。但是,如同在其它許多場合,主耶穌給出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答案,從而拓寬了瑪爾大的視野。
另一方面,瑪利亞對耶穌的臨在有著更好的理解。只要耶穌在,首先要做的就是聆聽祂,將祂的言語內化。
默想的生命寄託於天父之心,尋求活於祂的愛內,培養對祂的愛,在祈禱中尤其如此。事實上,天主也想住在我們內心(參若14:23),對耶穌來說,與專心聆聽、坐在祂腳下的瑪利亞交流,遠比與忙於家務的瑪爾大交流要容易。
這種接受的態度正與恩寵的生命相對應,恩寵總是先於我們而提供給我們。愛的感動之下,是天主在行動;是祂將自己交給我們,而祂需要我們接受的回應。接下來,在內化了天主的意願後,我們也將知道该如何正確地行動。
因此,我們被要求首先成為接受者、聆聽者,好能更深入地瞭解天主,好能在聖神內行動。
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將時間獻給天主,則永遠不會浪費時間。靈修導師們堅持認為,每一項符合天主旨意和純潔心靈所做的行动都具有超性特性,這是正確的。這些行动超越了單純的本性層面出於自我善意的所為!
正確的順序與平衡应该是這樣:首先祈禱,然後行動! 在天主所安排的所在應用這些話,將会有巨大的收穫,將豐盛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