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因祢的圣十字架,祢救赎了普世。
上主的道路,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不仅是肉身的痛苦折磨着祂,更是祂为全人类背负的罪恶重担。即使是一个人的罪过,若未交付于主、未蒙宽恕,尚且沉重无比,更何况是全人类无穷无尽的过犯?
正如依撒意亚先知所言:「祂被刺透,是因我们的悖逆;祂被压碎,是因我们的罪恶。因祂受的责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创伤,我们得痊愈。」(依53:5)
直到永恒之中,我们才能以完全的感恩,看清并承认耶稣苦难的浩瀚,并永不停息地赞颂祂。
应:因祢的圣十字架,祢救赎了普世。
上主的道路,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不仅是肉身的痛苦折磨着祂,更是祂为全人类背负的罪恶重担。即使是一个人的罪过,若未交付于主、未蒙宽恕,尚且沉重无比,更何况是全人类无穷无尽的过犯?
正如依撒意亚先知所言:「祂被刺透,是因我们的悖逆;祂被压碎,是因我们的罪恶。因祂受的责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创伤,我们得痊愈。」(依53:5)
直到永恒之中,我们才能以完全的感恩,看清并承认耶稣苦难的浩瀚,并永不停息地赞颂祂。
V:“我们朝拜你,基督,我们赞颂你”(Adoramus te Christe et benedicimus tibi)
R:“因为你藉著圣十字架,救赎了世界” (Quia per Crucem tuam redemisti mundum)
在罗马时代,罪犯会被处以钉十字架的刑罚。这是一种不光彩且耻辱的死法。被定罪的人会因窒息而死。
耶稣不仅被判处钉十字架的刑罚,祂还得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他们想让众人把祂当作一场闹剧来看。
耶稣背著十字架,但并非是因为行刑者强迫祂。祂从圣父手中领受了这十字架。这样,祂从那些企图消灭祂并抹去对祂记忆的恶意和意图中夺回了十字架。恰恰相反!十字架成为了战胜黑暗权势的标记,成为了爱战胜仇恨的标记。
Read More下载PDF
若望福音 19:31-42
正值预备日,犹太人为了避免安息日有尸首留在十字架上(因那安息日是大节日),便请求比拉多打断他们的腿,将尸体卸下。士兵前来,将同钉的二人腿打断;但来到耶稣跟前时,见祂已断气,便没有打断祂的腿。然而,一个士兵用长矛刺透了祂的肋旁,立时流出了血和水。那亲眼见证的人为此作证——他的见证真实可信,为使你们也能信。这一切应验了经上的话:“祂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另一处经文也说:“他们要瞻望自己所刺透的那一位。”
此后,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他原是耶稣的门徒,但因怕犹太人而暗中跟随——请求比拉多领取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准许后,他便前来将遗体卸下。曾夜间拜访耶稣的尼苛德摩也带着没药与沉香调和的香料,约有一百斤重。他们按犹太人的殡葬习俗,用殓布和香料将耶稣的遗体裹好。在祂被钉的地方有个园子,园中有座新墓穴,尚未安葬过人。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且墓穴就在附近,他们便将耶稣安放在那里。 Read More
若望福音 19:16-30
于是,他将耶稣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他们便把耶稣带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称为「髑髅地」的地方,希伯来话叫「哥尔哥达」。在那里,他们将耶稣与另外两人同钉在十字架上,左右各一人,耶稣在中间。比拉多也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写道:「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许多犹太人读了这个牌子,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离城不远,牌子是用希伯来、罗马和希腊文写的。犹太人的司祭长便对比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君王』,应写『这人自称为犹太人的君王』。」比拉多答说:「我写了,就写了。」
士兵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后,拿走了他的衣服,分成四份,每人一份,还有他的长衣。这件长衣是无缝的,由上而下织成的,于是他们彼此说:「我们不要把它撕开,我们掷骰子,看是谁的。」这是应验经上的话:「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抽签。」士兵便这样做了。
我们已进入四旬期第四周,苦难主日(圣枝主日)近在眼前。此刻,一切焦点皆汇聚于纪念人类救主耶稣基督的苦难、死亡与复活。
这一系列四旬期默想,引领我们审视教会与世界的现况,并得出当有的结论:即我们不仅要守护自身的灵性生命,更须在个人范畴之外,有意识地投入“属灵的征战”,在天主所指定的“羔羊的军队”中承担使命,为天主的国服务。
我们深知,上主为普世的罪献上自己,作了赎罪祭(参 若一2:2)。在天主教会内,尤其在虔信者中,“补赎”的奥迹始终鲜活。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言:“如今我在为你们受苦,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哥1:24)
下载PDF
在前两次的默想中,我们探讨了沙漠教父们的建议:通过禁食和守夜祈祷来以敏捷的灵性更快地与天主结合。这一指导方针,若能适度地应用,是灵性生命成长的绝佳建议,也是有效抵抗邪恶势力的途径。
让我们回忆,当年围绕圣亚纳大西亚(圣安多尼)隐修院长聚集的沙漠教父们聚会讨论:何种德行或实践能够保护修士免受魔鬼的一切诡计,并引领他稳稳地迈向成全的巅峰。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了隐修生活的建议,因为其中一位教父说,那些生活在沙漠的静默与独处中的人,可以以近乎家庭般的亲密感向天主祈祷,并更紧密地依附于祂。
当然,这里也需要运用谨慎的德行,因为提出这些建议的教父们是那些摆脱了家庭责任和世俗义务的修士,因此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节奏。然而,生活在不同境况中的人们也可以理解这种“沙漠”的意义,并将其适应于个人的处境。这样,我们就能领会这些建议的价值,尤其是记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开始公开传教前,亲自退入旷野四十天(玛 4:1-11)。此外,在福音书中,我们一再听到耶稣退到荒野中祈祷(路 5:16)。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