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善功第七处:耶稣第二次跌倒



下载PDF

启:主基督,我们钦崇祢、赞美祢。

应:因为祢藉十字架救赎了普世。

看,这条道路何等艰难!主的双肩承受着多少重担:身体的疲惫、心灵的煎熬、周遭的喧嚣、众人的残酷。但最沉重的,是罪恶的重担——这使人远离天主的重负,如今为我们的缘故,耶稣以血肉之躯亲自承担,甘愿舍弃天父的荣耀。

「他承受了我们的病苦,担负了我们的疼痛;我们却以为他受了惩罚,为天主所击伤。然而他是为了我们的过犯被刺透,为了我们的罪孽被压伤;因他受了惩罚,我们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创伤,我们便得了痊愈。」(依53:4-5)

Read More

苦路善工第六处:韦罗尼加为耶稣拭面



下载PDF

启:主基督,我们钦崇祢、赞美祢。

应:因为祢借着十字架,救赎了普世。

在韦罗尼加身上,耶稣遇见了一颗良善的灵魂——一颗对祂怀有怜悯的心。她没有嘲笑祂,没有背弃祂,也没有冷漠以对。透过这充满爱与慈悲的举动,她以手帕为祂拭面,向祂献出自己的心。耶稣领会了这心意,将自己的面容印在布上。祂在这虔诚的灵魂中,留下了自己生命深刻的印记。

我们同样蒙召以这样的爱德对待主,在世间的痛苦与磨难中认出祂。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怜悯的行动、在适当时刻伸出援手……这些简单的爱德行为,正是光荣天主子。每当我们出于这份爱而行动时,主的容貌便更深地刻印在我们的灵魂中,使我们更肖似耶稣,活出祂的慈爱。

Read More

苦路善功第五处:基勒乃人西满协助耶稣背负十字架

下载PDF

启:主基督,我们钦崇祢、赞美祢。

答:因为祢藉十字架,救赎了普世。

若主刚刚在与祂母亲的相遇中获得了安慰——那位以全心爱祂的母亲,此刻祂却经验到西满被强制的协助。圣经没有向我们揭示,这位基勒乃人突然如此紧密地与主的命运相连时,内心究竟有何感受。他是否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随后便离去?或是主触动了他的心,使他内心起了变化?他原本只是纳匝肋人耶稣事件的旁观者,还是早已对主敞开了心?我们无从知晓!  

然而,当我们突然无意中被卷入他人的十字架时,我们如何回应?是否会说:「这不关我的事」?或是尽力相助,哪怕只是以祈祷的方式?

Read More

苦路善工第四处:耶稣与母亲相遇



下载PDF

启:基督,我们朝拜祢,赞美祢。(伏地鞠躬)

应:因祢的圣十字架,祢救赎了普世。

这场相遇,深彻灵魂……母亲凝望着受苦的圣子。

她曾向天父的旨意说「是」,深知自己的儿子是世界的救主。此刻,她眼见祂踏上屈辱之路,为将人类高举——正如老人西默盎预言的:

「看,这孩子被立定,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并成为反对的记号——至于妳,要有一把利剑刺透妳的心灵。」(路2:34-35)

然而,即使在痛彻心扉中,玛利亚的目光仍定睛于天父。她明白:这苦难是为人类的救赎。因此,在这悲痛的时刻,她再次向天父的旨意献上「我愿承行」。 Read More

苦路善功第三处:耶稣第一次跌倒



应:因祢的圣十字架,祢救赎了普世。

上主的道路,是难以想象的艰辛!不仅是肉身的痛苦折磨着祂,更是祂为全人类背负的罪恶重担。即使是一个人的罪过,若未交付于主、未蒙宽恕,尚且沉重无比,更何况是全人类无穷无尽的过犯?

正如依撒意亚先知所言:「祂被刺透,是因我们的悖逆;祂被压碎,是因我们的罪恶。因祂受的责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创伤,我们得痊愈。」(依53:5)  

直到永恒之中,我们才能以完全的感恩,看清并承认耶稣苦难的浩瀚,并永不停息地赞颂祂。

Read More

苦路第二处:“耶稣背著祂的十字架”



下载PDF

V:“我们朝拜你,基督,我们赞颂你”(Adoramus te Christe et benedicimus tibi)

R:“因为你藉著圣十字架,救赎了世界” (Quia per Crucem tuam redemisti mundum)

在罗马时代,罪犯会被处以钉十字架的刑罚。这是一种不光彩且耻辱的死法。被定罪的人会因窒息而死。

耶稣不仅被判处钉十字架的刑罚,祂还得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他们想让众人把祂当作一场闹剧来看。

耶稣背著十字架,但并非是因为行刑者强迫祂。祂从圣父手中领受了这十字架。这样,祂从那些企图消灭祂并抹去对祂记忆的恶意和意图中夺回了十字架。恰恰相反!十字架成为了战胜黑暗权势的标记,成为了爱战胜仇恨的标记。

Read More

四旬期默想:安葬与下降阴府

下载PDF
若望福音 19:31-42

正值预备日,犹太人为了避免安息日有尸首留在十字架上(因那安息日是大节日),便请求比拉多打断他们的腿,将尸体卸下。士兵前来,将同钉的二人腿打断;但来到耶稣跟前时,见祂已断气,便没有打断祂的腿。然而,一个士兵用长矛刺透了祂的肋旁,立时流出了血和水。那亲眼见证的人为此作证——他的见证真实可信,为使你们也能信。这一切应验了经上的话:“祂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另一处经文也说:“他们要瞻望自己所刺透的那一位。”

此后,阿黎玛特雅人若瑟——他原是耶稣的门徒,但因怕犹太人而暗中跟随——请求比拉多领取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准许后,他便前来将遗体卸下。曾夜间拜访耶稣的尼苛德摩也带着没药与沉香调和的香料,约有一百斤重。他们按犹太人的殡葬习俗,用殓布和香料将耶稣的遗体裹好。在祂被钉的地方有个园子,园中有座新墓穴,尚未安葬过人。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且墓穴就在附近,他们便将耶稣安放在那里。 Read More

若望福音默想之 「完成了」

若望福音 19:16-30

于是,他将耶稣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他们便把耶稣带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称为「髑髅地」的地方,希伯来话叫「哥尔哥达」。在那里,他们将耶稣与另外两人同钉在十字架上,左右各一人,耶稣在中间。比拉多也写了一个牌子,放在十字架上,写道:「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许多犹太人读了这个牌子,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离城不远,牌子是用希伯来、罗马和希腊文写的。犹太人的司祭长便对比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君王』,应写『这人自称为犹太人的君王』。」比拉多答说:「我写了,就写了。」

士兵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后,拿走了他的衣服,分成四份,每人一份,还有他的长衣。这件长衣是无缝的,由上而下织成的,于是他们彼此说:「我们不要把它撕开,我们掷骰子,看是谁的。」这是应验经上的话:「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抽签。」士兵便这样做了。

Read More

四旬期默想总结

今天,我以这篇默想结束这一系列反思,此前我们在系统地默想若望福音,为迎接复活节的伟大庆典做准备。

为强调要点,我们做一个简短的总结。在这段冥想之后,我们将回到若望福音福音中对主之圣死和埋葬的描述。

“审慎”这一概念,源自沙漠教父的教导,在教会用语中指“辨别神类”。它引导我们仔细审视教会与世界的状态,并将其应用于灵性生活。在分析《厄弗所书》所提出的灵性武器时,我们得出结论:我们必须为灵性战斗做好准备,这场战斗超越了个人层面,尤其是在面对世界和教会所受的基督威胁时。

Read More